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文化课堂里漫步 ——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建立文化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充实的,应该是多元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因此,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文化课堂,让学生浸润在文化气息中。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中华文化,涵盖古今,包罗广阔,我们今天说的文化内涵就是指那些千百年来穿越时空、恒久生辉的伟大精神。经、史、子学,语言学、文字学等著述,均列在中国学术的范围内,可谓博大精深,凝聚了先民生活的经验和民族特有的智慧,散发出东方文化特有的异彩。语文课堂要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肩负着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任。
我们培养的是有素养、有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充满智慧、有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他们尊重知识,尊重施教者,保持学习兴趣,有远大理想,有持久的耐力,有浩然的正气。总之优秀学生要有灵气、秀气、骨气,要博学儒雅,有思想不盲从。而培养这样的学生就要创设文化课堂,通过文化,涵养生命,培育人才。
法国学者加斯东·米亚拉雷说: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所谓的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语文课堂应该是文化的而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答题指导,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要让语文课堂有文化的味道,要让学生走出语文课堂都能有渊博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缜密的思维,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语文文化课堂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语文学习应采用多元的解读方式
多元文化主义,出现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园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课程改革的讨论,人们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曾经的“一元化”世界和文化势必要被取代。我们尝试探究建立“多元复式”语文课堂模式,以突出文化课堂的特点。扩大课堂的容量,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最终形成素养。
文化课堂的多元化,应该有不同的内涵。从学习内容角度来说,文化既是民族的、传统的,也是世界的、未来的。所以,语文学习既要继承,又要面向未来。
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目标。语文课堂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助任务群学习方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从作业活动的角度来说,应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比如背诵、朗读、演讲、表演、写作等。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应采取多样的方式,如教师教读(对话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激趣法、观察法等)、学生自读、师生共读、学生共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等。
我们的语文课力争做到以下三个坚持:一是语文教学坚持突出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二是语文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三是语文教学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
三、围绕形成文化课堂我们做了什么
1.除教材优秀的文言文篇目外,还带领学生背诵300首诗歌,背诵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
2.借助教材的讲解,通过诗词曲赋、经史子集的阅读,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体会哲学思想。
3.以教材为核心向外辐射,拓展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诗歌散文,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4.开发多种课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朗读课、阅读课、表演课等。
5.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社团活动:朗读和戏剧表演;广播站朗诵名人名篇等。
人大附中肖远骑教授曾经说过,好教师的三个维度:传授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概括了教师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小到传授知识,大到润泽生命。润泽生命要靠文化,这项圣举应当渗透在点滴教学中,浸润在每一个活动里,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
希望学生们能在我们营造的课堂里,增长智慧,提升能力,成为有文化、有素养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