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贯穿着基础教育体系的始终,在九年义务教学中更是尤为重要。随着最新版新课标落地,更加注重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大单元的设计,不仅整合了教育资源,而且关注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这一切都引导当今的语文教学从底层逻辑出发,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新课标理念,根据教学实践的累积,分享一些方法予以共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义务教育;教学效率
一、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落实语文活动,真正的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主整合语文知识体系、合作探究等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找好切入点,以求撬动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可以让学生成立“编辑部”根据书中情节绘制连环画,每组选一名“毒舌”主编带领组员细读文本,在每幅连环画下撰写情节和评语。课上各小组汇报的过程中互相评价,“毒舌”主编结合文本细节给出评点意见。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上结合文本的交流不断深入,文章批注得细致到位,整节课在情景和活动中推进的高效,语文阅读素养落实到位。,最终各小组根据课堂讨论回家修改绘画和撰写的文字,进行投票评选,对获胜小组进行奖励,也实现了课标中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思路。
二、做好朗读设计与指导,让语文课堂绘声绘色。
朗读课文不失为一个吸引学生上课的好办法,这是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如何让朗读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其中的设计至关重要。
例如:《咏雪》一课,文中的人物关系需要梳理,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暗含在个别的字眼上,这就需要在朗读中体会理解。比如谢朗的“差可拟”体现的是谦逊有礼,就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配上动作,模拟语气,感受人物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朗读的指导设计要有一定的逻辑。可以是初读感受,用朗读作为教学手段,找到重音,体会语气的过程中分析理解,然后再读体会,过程中也可以做恰当的教师示范,最后三读展示,深入感悟,也可以做好生生间的互评。切不可生硬的朗读指导和示范,以期达到朗读服务阅读理解,渐渐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跨学科、跨媒介设计,延展语文课堂的纵深。
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让教学效率有更大的突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融合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王道。
1.吟诵教学,让文化自信发声
说到中国的诗歌,不论是《诗经》还是宋词元曲,古时都是配合曲调吟咏出来的。古人在创作的时候就选择了相应的韵脚以抒发情思,所以我们的母语有平上去入不同音调,有众多的韵脚,开口呼的闭口呼的,有的声音绵长,而有的声音短促决绝,都在透露着作者的情思,所以声音是有意义的。
这就启迪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识记部分,不然“枯燥无味”“又要背诵了”这样的印象就会留在学生的心中,自然提不起兴趣,何谈效率?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或者教师吟诵展示,再配合恰当的古琴曲,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的情思带动起来,再去感知、品读,饶有兴致,回味无穷。
例如:《渔家傲·秋思》一课,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关注韵脚感受情绪表达,本词押“i” 韵,让学生把韵脚拖长读进行感受,最终学生可以感受到细小延绵、不绝如缕之感,这就和本词细腻压抑、低回沉郁的情绪相契合,为接下来的理解做好铺垫。再让学生用吟诵的相关知识关注平仄的朗读,对词的分析又进一步深入了。随着理解的深入,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古琴曲,进一步探讨,最终我们配合古琴吟诵,意蕴绵长。学生在这种浸润中分析感悟,树立文化认同感。
2.跨学科整合,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现在的学生喜欢一切未知的事物,越是新颖刺激的东西越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跨学科的教学整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除了上述在介绍情景设计时绘制连环画与美术学科整合,我们还可以整合很多学科。
例如:《海底两万里》名著阅读设计中,更是可以成立学科小组,从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物理、语文等不同学科解读这本巨著,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合作阅读,查找书中相关的文字,课后激发了学生“跨媒介”阅读,查找文献、报刊等资料,制作汇报课件,课上带着全班学生翻书批注,交流讨论。汇报结束,我设计了“设计封皮和腰封”的活动。设计是一方面,设计前的讨论更是整合阅读感悟的关键。我们讨论了封面的代表性插图应该选哪个情节作为代表?讨论了封面的颜色要选择冷色调还是暖色调?什么颜色最好,背后代表什么?等问题,孩子们各抒己见,互相碰撞,对本书的阅读从分组细读到整本书概述式的评点阅读。再如《三峡》一课我们可以结合地理学科探寻古今三峡之大观。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些设计都能符合孩子的心理,提升教学效率。
四、有梯度的作业设计,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此外作业设计要有梯度的进行,涉及基础巩固、拓展提升、综合实践不同层次。在素养落实方面围绕“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自信,充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例如:《富贵不能淫》一课作业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名言名篇诵读会。针对语言运用部分的落实,在设计脚本的过程中,学生关注字音、断句、重音、语气的梳理。疏通文义,感悟情思。
第二部分:“大丈夫”因何称“大”?主题辩论会。运用跨媒介方式,让孩子对儒家“仁”、“礼”、“义”有个初步 的了解,在查找、整合、理解的基础上撰写设计说明,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提升文化自信。
第三部分:“君子”之我见--讲故事大赛本作业重点落实课内外的阅读整合,考查学生过程性学习,在自我阅读中理解论证思路,进而理解“大丈夫”的核心内涵。体会在时代长河中 “大丈夫”的传承,君子之风的践行,增强文化自信,在分享交流中体会“大丈 夫”在不同时代的意义,以及其现实意义。
本次作业设计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任务链条的设计。其次,关注“跨媒介”和“跨学科”整合。引导孩子查找资料,回望战国时代背景,设计“名言手账”“‘大 丈夫’ 人物卡片”制作活动,发挥历史、美术学科的助力作用, 实现学生作业的个性化体验。此外,关注“过程性评价”设计。最后,在真实的情景下完成语文活动。本次作业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在“走近儒学经典,浸润君子品行”主题班会设计的真实情景下完成三个板块的实践活动。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结论: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就不能是简单的知识输出和提线式教学,要更多的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表达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不断尝试,落实教学实践,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才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