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方向偏差、成因分析与对策
摘 要:初中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折中教学法来开展教学,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教学法运用罗列化,模糊化,脱离化等现象。未能充分地对教材进行解读,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实际教学中缺乏灵活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例分析,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理解折中教学法并灵活地使用此教学法来避免运用的方向偏差,提高初中英语学科课堂效率。
关键词:折中教学法;初中英语;方向偏差;成因分析;对策探寻
引言
折中教学法(Eclectic Approach 或 Eclectic Compromise Method)源于道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教学方法。它把各种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理论观点因地、因人制宜地结合在一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择优选用进行教学而不受某种特定教学法的束缚。[1]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教学因素,灵活地选用哪一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择优选用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课型定位的不准确,教材解读的不充分,教育目标设计的不明确,或者是对学生学情的不够了解而导致选用了不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只考虑教学方法而忽略学习内容解读和学情分析。理论加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正确地使用折中教学法。
一、方向偏差:教学方法运用脱离教学实际
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目标、课型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折中教学法运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授课教师没有从教授内容和实际学情出发,一味地关注教学方式的应用,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折中教学法,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或者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本文旨在通过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法运用偏差的实例,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寻求合理化的对策。
(一)教学方法运用罗列化
所谓教学方法运用的罗列化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却并没有将这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是单纯地为了使用而使用,机械的罗列。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文章为例,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授课教师在最初设计课程的时候,找到了一个跟文章内容非常契合的小视频,但是和文章叙述的故事并不是完全的贴合,所以该授课教师设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在观看小视频和分角色朗读完课文之后,寻找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希望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听课质量和对故事细节的把握,于此同时,对于每个场景,选择一个高度概括这个场景的语句,直接完成书后阅读练习的任务。但是在其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效果并不好,因为想要每个场景结束后选择一个概括性的语句,那么就会不停的打断视频播放的节奏,孩子们观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故事,而是片段,而且在播放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好的掌握好应该暂停的节点,所以导致有些时候视频的场景和书中的场景不能够完全的契合,给自己的教学无形当中还造成了阻碍。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授课教师单纯地进行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罗列,没有将观看视频的任务和阅读课文的任务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视频的播放并没有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使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小视频播放的内容,同时也给学生理解课文增加了难度,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运用模糊化
所谓模糊化,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首先提出了“模糊”的概念。认为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其中“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精确和模糊的对立,只有在事物与人发生认识关系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认识的范围里才有意义。精确性和模糊化是在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过程中产生的。”课堂教学要求授课教师用精确的语言把各种知识点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这是毫无疑义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模糊不清,就是没有实现适切性、精准性。英语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构成了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统一体。作为矛盾的双方,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精确性则是相对的,是模糊性的特例和体现。
以英语词汇的教学为例,词汇本身具有模糊性,脱离语境,许多词汇的意义就会模糊不清,其意义游移不定,可此可彼,给更深层次的句子和语篇理解带来模糊性。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许多授课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单词表脱离语境地去讲解单词的含义和用法,介绍其固定搭配并提供相应的例句。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增加学生学习和理解词汇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的效果。其实,教师可以采用折中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判断语境,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领会词义并且有效运用词汇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运用脱离化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运用脱离化是指教学方法的使用比较理论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如果授课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长期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就会使课堂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兴趣,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学到的知识。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作业的布置,都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实效。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语言点掌握得不错,但是阅读理解、口头表达及写作的能力总是难以提高。尤其是写作,大多是中文式的英语,说出来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更听不懂。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文化因素,致使英语教学与社会文化脱离。虽然学生背了许多单词,做了很多语法练习,但是最后还是难以用英语进行交际。其实,语言教学的内容不只是语言,它还涉及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文化是语言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二者交叉渗透。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
二、成因探寻:初中英语教法的模糊不清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际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甚者呈现模糊不清的状态。针对教师对于英语教学方法模糊不清的现状,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的分析和思考。
(一)英语课程内容解读不充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评价等有一个全新的解读。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对于使用这套教材的初中英语教师来讲,应该对其编排体例和内容设置了然于心。每一个单元的话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词、句型、对话、课文等语言输入,到最相关话题写作的输出,有了前面步骤和环节的铺垫,才有最后写作的生成。对于不同的课型,作为教师,应该有个整体的把握,尤其是对于文章的内容以及细节应该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孩子们去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而不单单是停留在教材或者故事的表面。比如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Tell a story,所以在这个单元当然就提及到了好多个来自中外的故事,Journey to the West, Yu Gong Moves a Mountain, Hou Yi Shoots the Suns, Nu Wa Repairs the Sky, Sleeping Beauty, Cinderella, Little Red Riding Hood, Hansel and Gretel, An Emperor’s New Cloth, 虽然书中并不是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讲解和说明,有的只是在听力的时候提及了一下,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忽略每一个故事,应该对每一个故事都梳理一遍,并且总结出主人公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基于教材,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对现有的内容适当的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当然就要求教师对于教材进行完全的解读。
(二)英语课程目标不清晰
英语课程目标的清晰与否主要表现在教师上课的整体思路是否有逻辑性,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最有效的活动。[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主线来呈现任务和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对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起着统率、支配、整合和协调作用。教学目标是师生活动的立足点、着眼点和落脚点。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着目标展开、设计。但是笔者发现,所研究教师的常态课堂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一节课讲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目标。最典型的是体现在讲评课或习题课上,教师从第一道题讲起,一直到下课铃声响了才停止,面面俱到,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去讲解。这说明,讲课的教师心中根本就没有目标的达成。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教师在教授一节围绕“节日”的话题课时,最开始设置课程的流程是想通过迷宫通关的方式呈现,但是由于在课前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导致孩子们对于这几个关卡的设置有些迷惑,所以这也让教师意识到,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对孩子们下达的指令一定要清晰明了,用最简单的语言表明指令。其次,由于是针对初一孩子的一节课,所以课程的梯度设置的跨度有些略大,难度有些过大,我们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去挖掘孩子们身上的可能性,要发散他们的思维,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加以“限制”,要让孩子们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或者教学目标来进行任务的开展。所以最开始在听完课后的感觉就是课程没有一条隐含的主线在牵引,每一个活动和任务设计地都非常的有创意有新意,但是意散,如何能够将这些零散的任务整合到一起,形散意不散,为了统一的教学目标而服务,从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再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剖析,真正的让孩子们了解正西方文化的节日,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英语课程设计不灵活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有些想法和问题只有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才会迸发和显露出来,所以在备课中预设的情景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一定是会有不同的,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临时的调整。如果掌握的比实际的预设效果要好,那就没有必要浪费有限的实际,进行冗余的练习;可是如果发现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句式掌握的并不尽如人意,那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堂节奏,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课堂内容而没有夯实基础,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阅读文章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珠穆朗玛峰。可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跟孩子们朗读文章,讲解文章的内容,那么多少会让人觉得缺乏的新意,难以调动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所以如何既将文章的内容落实下去,又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教师授课教师通过一个和文章事实高度契合的一个视频导入到珠穆朗玛峰这一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对视频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夯实。然后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文章,将全班同学分成六组,这次授课摒弃了教材这一载体,将文章的内容全部打乱,并贴到教室中不同的角落,这样每组通过一个同学去记录纸上呈现的文章内容,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其他的成员等待获取信息的同学回来才可以再去获得信息,这样通过几分钟的时间,各组就可以基本上将文章的内容记录下来,再通过分享,就基本获得了全部的信息,然后在进入到第二个环节,那就是将这些打乱的句子,通过自己的总结分成三类,分别是Spirit of Climbers, Achievements of Climbers, Facts and Dangers, 并将乱序的句子进行分类,这样其实文章就已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了,通过活动和记忆,其实比单纯的朗读和讲解更加地印象深刻,也让孩子们加深了印象。
三、对策探寻:教学方法运用力求真实有效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素养。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合理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智慧地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合起来,以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得心应手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5]
(一)提升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知识构建,能力素养,还有心理品质等等。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和实施教学的先决条件和有效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而不断地得到提升:
第一,提高教师对英语学科教学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明晰英语学科的具体要求和学科性,充分了解英语学科需要教师做什么。提高教师理解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能力,让教师能够在明晰英语学科的学科性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创新, 英语是一门共同的工具,所以它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因此知识比较宽泛,教师应该在备课知识的基础上延伸课外的内容,深化学科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二,提高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外出培训、听评课、专家指导等方式,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用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对该模式的熟练掌握应用是教师进行学科创新的基础。
第三,提高教师对初中英语学科课程的开发能力。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鼓励教师通过积极搜集素材、阅读专著文献、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进行课程开发能力的锻炼。以提高教师对初中英语学科课程的开发能力,促进学科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四,提高适应英语学科发展的学习能力。英语学科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更替和演变,不断有新内容的加入和旧内容的淘汰。要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使学习能力处于持续提升的状态。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题,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专业技能,反思教学是教师提升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会发现自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方面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因为,教学应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6]
(二)树立英语课程架构意识
根据对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也让笔者深刻地意识到,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在努力的使用折中教学法,但是无论是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了解,还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都应该遵循着“基础是关键,拓展是方向,活动是途径”的思路才能致力于人才的培养,通过折中教学法的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结合,落实学科的基础性要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定制不同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通过折中教学法的使用和实践,基于学生的体验,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知识的整合也要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初中阶段关于人体器官,关于询问病情,关于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这虽然是不同年级的不同话题,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机的将其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对教材的了解,要合理的整合教材,例如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可以合理地将每个单元的重点句式提炼出来,进行汇总,这样既节省了课时,又有针对性。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初高中衔接的问题,作为初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并不仅仅着眼于现在,在实际的授课中,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一下适当扩展和提升,比如让学生写关于好朋友的话题的文章时,多数初中学生分享的好朋友都是人,而高一的第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安妮的好朋友——日记,这其实是又给学生多开辟了一个写作思路,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要打破固有的思维。
(三)折中英语学科教学方法
在现在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如果使用教学方法得当,那么会事半功倍。只有熟悉了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才能够恰当地将其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快速而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学使用的方法较多,但从影响的范围和发展的方向及推广的价值上看,主要应用的有以下七个教学方法: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 (Direct Method) 、 听 说 法 (Audiolingual Method) 、 情 境 法(Situational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同时,近年来折中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一节英语课,学生能否一直保持旺盛精力而不疲劳,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合理。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到好处,课堂气氛就活跃,效果就好。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力求创新,只有教学的内容、形式、思维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才能实现灵活的教学,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使教学语言做到准确清晰的同时,要讲究生动、幽默,要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
教学手段和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处理;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方式来讲述和探讨,启发引导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针对中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特征,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求得真实语言环境的效果;采用角色表演、做游戏、讲故事、调查等多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力争求新求奇。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讲到sports这个话题的时候,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体育名称basketball;soccer;volleyball等。讲授新课前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打球,这样可以吸引全班同学,就是平时上课不爱听课的男生看到这么多球他们也同样兴奋起来,都争着想打球。这样教师就可以问学生: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t is a… 有些基础好的同学能说出球的英语名称,这样就带动了整个班。从而引出新句型: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还可以引出其他简单易懂的句型:Do you like playing soccer? 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踊跃参加,结果在欢乐的气氛中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单词、句型、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创新意识和文化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用英语进行情感交流。“做中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
当然,科学性、灵活性地折中教学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不能脱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支撑。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如上面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中反复运用目标语言,即目标词汇和目标句式,掌握了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了运用英语的成就感,从而产生了持久且稳定的学习兴趣,并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结语
科学合理运用折中教学法是教师教好与学生学好的保证,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成为一门艺术。但是我们也深知,现行的教学方法,都具有片面的局限性,没有一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其互补性,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灵活应用,寻求适合自己课堂的方法。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junior English, eclectic approach will be used to carry out classroom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ass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teachers will experience deviations in the use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which will be listed, obscured, and divorced. This article summed up the reason why all these phenomena appear is due to the lack of 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un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or the lack of flexibility in the actual teaching, and the analysis some typical teaching examples. We devote to evading deviations in the use of eclectic approach, maximizing classroom efficiency through improving teacher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verall framework awareness, and flexible use of eclectic approach.
Key words: Junior English, Eclectic Approach, Direction Deviation, Analysis, Solutions
[基金项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Go for It教科书文化内容研究”(编号KC2016-065)。
[作者简介]吴晓威(1974-),男,博士,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赵耀(1993-),女,硕士研究生,吉林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力旺学校,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参考文献
[1] 樊长荣.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29-34
[2] 刘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调查[D]. 山东师范大学:刘妍, 2015.12-16
[3] 李晓明. 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67)
[4] 朱萍. 苏晨杰. 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1): 4-5
[5] 郭琼聪.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问题及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8): 185-185
[6] 张莹. 丰国欣.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 英语广场, 2017, (84): 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