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堂中“阅读圈”的运用
摘要:“阅读圈”指选择与教材文本相同的文本材料,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每名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完成针对性的阅读,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阅读。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阅读圈”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旨在通过此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圈”模式
前言: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升运用能力,达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标。英语阅读不是教授学生单词与句型,而是通过复杂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英语知识,建立知识脉络,实现扩展与升华,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本内涵后,掌握阅读策略,有效运用语言知识。
一、“阅读圈”的介绍
(一)“阅读圈”的概念
阅读圈,也是文学圈,概念起源于芝加哥,1994年Harvey Daniels对其进行介绍,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圈的运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新型阅读形式。在课堂中将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个体学习或者合作学习。“阅读圈”在初中阅读中的运用,使用的是与课文材料相同的内容,然后以学生为主导,组成阅读讨论小组。在小组中,每一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先是进行独立阅读,然后撰写角色日记,在阅读完成后,成员在小组内就可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分享角色,通过此完成对文章的阅读与理解。
(二)“阅读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通过上述介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阅读圈”需要本着下面几点原则: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依据其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提供一些与文本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第二,组成临时的阅读小组,结合对“阅读圈”的定义,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同伴组成小组,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组队,一般是4-6人为一小组,这样的话能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有自己的角色搭档,全部参加到阅读活动中,然后讨论交流,分享成果。第三,在小组中可由学生自由分配角色,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的角色。在学生完成角色选择之后,就要开始认真的阅读材料了,开展针对性的思考与专项分享。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阅读圈”运用的实施
(一)“阅读圈”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在上课前学生要先分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适合的角色,具体的角色为阅读组长(整合组员们的信息,回答教师问题)、提问者(根据文本的内容,提出指向性的问题)、联系生活者(联合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思考作者是如何处理相似事件的,分析遇到相同的情况我们要怎么做)、联系情节者(分析文章大意,联系各部分情节)、单词大师(略读文章,找寻文本中的生词,标音注义)。在“阅读圈”模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以此为阅读框架,在阅读思考与讨论中解决问题。学生们在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的训练,以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合作沟通,还能无形提升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在此环节中,观察学生的阅读学习状态,知道学生有没有自主阅读,对文章内容感不感兴趣,然后调整教案,优化课堂进度。另外教师还要记录在“阅读圈”活动中,学生们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改正。
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依据角色搜集资料。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做好观察,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阅读圈”活动中,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在学生们讨论过后,教师提问,让小组依次分享文本的内容,保证每一名学生在分享之后,都能理解文本中的意思。在小组成员完成分享之后,就可由阅读组长做总汇,整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完成对成果的总分享,在此完善学生自己的理解。
(二)具体方案实施
本次教学实践以“阅读圈”为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案例,有效调整“阅读圈”教学形式,具体设计环节包括课前阅读、理解文本、交流讨论、运用迁移四个环节。在本次教学前,学生对“阅读圈”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透彻,甚至对阅读的意义了解也不深刻。此时教师无需做语言解释,可以结合教材中教学文本,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课外阅读文本或者段落。我在阅读课中选择的课外文本《The Anti-bully Squad》一文中的一段,教师做好打印,然后为学生分发。阅读内容略。
课前阅读。在正式开始阅读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然后进行思考,尝试结合文本的内容,提出指向性的问题,通过此助学生提升阅读意识、思辨能力。
理解文本。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下阅读,建立“情节联系者”的任务单。在此过程中,学生尝试带着问题在此阅读,完成之后各组组长,组织交流本组成员,完成小组作品。
讨论交流。在学生们完成文本的阅读后,就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做出反思。教师先准备“生活联系者”任务单,引导学生尝试自己书写发言稿“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are in danger?”,此时全班的角色都变为“生活联系者”。本次行动完成后,教师可抽查小组成员回答问题,以此保证通过“阅读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精准理解文本。
本文使用“阅读圈”教学模式,是因为传统意义的英语课堂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们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机械的学习语法与记忆单词,可能让学生进入到枯燥的循环活动中。另外应试教育一直以来都让学生处于读与写中,难以自主表达,形成逻辑。所以引用“阅读圈”可以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与学习方法,能开展高效的学习。
应用迁移。通过“阅读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成绩,激发阅读潜能,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们阅读结束后,教师就可引导其利用所学课程,进行迁移。如选择人教版七上“Where is my schoolbag?”中,阐述物体在什么位置为基础,为学生创建出门旅游的情境,询问“Where is my map?”。此背景下运用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对本文的学习,学习完英语文本后,教师升华情感,要学生了解:在陌生的环境中,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使用礼貌用语。在此,将“阅读圈”教学模式,运用到本单元的导读课中,因为导读课中阅读的文本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讲述的是同伴互相争吵的故事,在导读课后,教授学生正确处理,引出礼貌用语,然后开启新的课堂。在应用迁移环节中,学生承担生活联系者、情节联系者的角色,需要学生们能够结合文本与现实的生活,引发共鸣。在此,在这两个角色的作用下,阅读组长带领学生,完成情感的升华,总结文本内容。在此,教师要为开展正式课程做好准备,同时引出话题“Where is my map?”让学生在“阅读圈”的小组活动后,完成任务日记。
(三)“阅读圈”教学模式在初中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反思
经过上述教学实践,同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访谈,对“阅读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兴趣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第一,提升了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如果是刚入初中的学生,可能对英语而阅读还不能产生充分的理解,所以在更多的时间,是接受教师的阅读技巧与做练习,殊不知,这些活动的根本是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初中生还对故事充满好奇,所以在“阅读圈”模式下,引入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愿意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自主阅读,进而掌握故事发展脉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访谈与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们都喜欢有趣的故事情节,针对此类英语文本能够耐心的阅读下去。第二,对于文本理解程度的差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其知识理解程度也有不同,导致在成绩也有好有坏。对于成绩偏低的学生来说,使用“阅读圈”模式开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归根到底,因为学生没有耐心完整阅读文本,多以不能理解其中心思想。经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调查可知,部分成绩偏低的学生通过“阅读圈”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逻辑思维习惯等。
结论:将“阅读圈”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阅读中,创新教材,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其设计符合兴趣爱好与实际情况的阅读教学环节,助学生在科学的方法下,实施阅读,引导学生在足够的空间中,完成与同伴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甘爱东.阅读圈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应用的行动研究[J].校园英语,2021(49):141-142.
[2]王芯雨.浅谈阅读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校园英语,2021(42):190-191.
[3]闫秋月,纪颖.探析阅读圈模式的运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J].海外英语,2021(19):84-85+92.
[4]赵梁.基于英语阅读圈的初中英语阅读素养的提升[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1(1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