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一)——赵砚
《分一分(一)》
执教教师:赵砚 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
【执教教师简介】
赵砚,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数学教师,毕业于北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06年踏入工作岗位。2012-201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初等教育学院学习,2015年获得教育硕士学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以来,虚心求教,大胆尝试,追求“把数学画出来”的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努力做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67页。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的是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得半个苹果,讨论用什么数字符号表示“一半”。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的数字符号不能表示新的数量,要用新的符号表示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操作和描述活动过程中理解分数所表示的符号意义,并会认、会读、会写分数,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从符号意识角度分析,本课要让学生理解分数与自然数具有相同的符号意义,也就是用来表示具体数量,是对具体数量的符号化表示。有些量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而分数就是用来表示无法用自然数度量的量,是通过分割产生的新的数,分数正是能够精确地表示这类数而引入的数学符号。
【学生分析】
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已经理解“平均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语句表达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数字符号来表示它们,最先认识分数也是从平均分物体入手。此阶段是学生由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表达的转化。因此,教材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逐渐形成分数的符号化表象,建立对分数的符号化形式的理解,而再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将意义与符号统一。
从前测看,学生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课堂中要不断以学促教,让学生由自然结构向知识结构转化。利用几何直观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通过适当的操作活动展示出来,将数字符号用自己理解的图画体现出来,不仅拉近了数学符号与学习情境的距离,更让学生的思考有的放矢,有参照、有对比,这样才能建立比较清晰、准确的认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结合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 探索分数单位的产生,感悟分数的符号本质。经历分数单位累加的过程;体验度量中“标准”的重要作用。渗透符号化思想。
3. 理解分数的符号含义,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初步感受用数学符号表示数量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新,初步感知“一半”的符号意义。
1. 初步感悟“整个”的与“半个”的符号区别。
(1)(出示2个苹果的学具贴)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2个苹果,可以用“2个”记录,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怎样分呢?
预设:平均分,每人分1个。
(2)如果再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呢?怎么分?能用老师的学具演示一下吗?(学生演示)这样来看,每位同学得到了几个苹果?
预设:半个,一半。(板书)
(3)之前我们可以用2个、1个这样的数来记录数量,那么这个“半个”、“一半”怎么记录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边分一边研究。(板书:分一分(一))
2. 探究“一半”,抽象“一半”的符号意义。
(1)同学们提到“一半”,平时大家用过这个词吗?我们平时也经常用这个词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那么请大家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并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图形的“一半”。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选取代表性作品贴于黑板上)同学们,大家请仔细观察,阴影部分都可以表示出这个图形的“一半”吗?
学生质疑,最终明确想要找到“一半”必须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
(3)明确“一半”与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1份的联系。
同学们的作品,图形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为什么阴影部分都可以表示出这个图形的“一半”?
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悟“整个”与“一半”的符号特征,为接下来理解分数单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当不能用自然数的符号来表示,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符号,在此制造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直观感知,探究二分之一的符号本质。
1.借助直观,感悟“二分之一”的符号本质。
(1)我们看到之前用2、1这样的数来记录苹果的数量,如果也想用数来表示出“一半”这样的数量,该用哪个数呢?大家想一想这个数要体现出什么呢?
预设:这个数要体现出平均分2份和其中的1份。
(2)知道这个数是什么样的数吗?对,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个数就是“二分之一”(板书)
2.借助素材,理解“二分之一”符号本质。
(1)“二分之一”这个数与之前的数有很大不同,用了两个数来表示“一半”,为什么要用到两个呢?这两个数用来表示什么呢?
(2)这个分数表示出了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2份中的那1份。
根据学生回答,将平均分的“2份”与分数中的“2”勾连起来,将其中的“1份”与分数中的“1”勾连起来。
总结:“2”和“1”共同发挥作用就把像这样“一半”的数量表示出来了。
3.对比分析,深化“二分之一”的符号本质。
(1)老师给每个同学也发了一些图形,请你用阴影表示出这些图形的二分之一。教师巡视,将有代表性的作品贴于黑板上。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作品,每个图形的阴影部分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找到不同的)这几个阴影都不一样,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预设: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都表示出了其中的一份,就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3)仔细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它们的形状、大小、分法都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那么表示其中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记录。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图画作为素材,对学生的直观图画进行分析、对比,进而抽取共同的、本质的符号特征,借助生活情境进一步丰富二分之一的数字符号意义,从而完善二分之一作为数量符号的本质概念。
三、动手操作,构建几分之一的符号理解。
1.折、涂当中构建“几分之一”符号表象。
(1)学生自由表征几分之一。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纸条,想一想,你还能找到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出示探究要求:动手折一折、找一找几分之几,并用阴影表示。教师巡视,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贴于黑板。
2.借助直观,将不同的分数单位用符号表达。
(1)引导学生观察直观作品,发现不同的分数单位。
从这些作品中你看出了几分之一?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均分的份数与表示的份数与分数当中的“分子”、“分母”勾连起来。
(2)讨论分法不同但表示分数含义相同的作品。加深分数含义的理解。
预设:这几个四分之一怎么长得不一样?都能表示四分之一吗?只要平均分,并表示其中的一份,就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初步感悟分数单位的符号意义。
引导观察,为什么涂阴影的部分都是1份,但写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预设:因为平均分成的份数不相同,虽然同样是取出一份,但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创作的几分之一图片作为素材,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几分之一的符号理解。同时初步感知了不同的分数单位,理解数字符号中分子、分母以及分数线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将数字符号与具体情境关联,达到了对符号各个部分的理解。
四、在“涂”中构建几分之几的符号理解。
1.涂出几分之几,感悟几分之几的符号意义。
教师手势指引:在这里再涂一份,阴影部分可以怎么表示?再涂一份……
你是怎样看出来这是几分之几的?学生语言表达几分之几的形成过程。
2.经历分数单位累加的过程,构建与数学符号的关联。
(1)操作中感悟几分之几的符号意义。
请一位同学说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能用黑板上的作品涂出来。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分数可以在哪个作品上涂出来?为什么?
(2)操作经历分数单位的累加,深化“几分之几”的符号理解。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作品也涂出一个分数,并且与同桌讲一讲。
3.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并构建各部分的符号理解。
我们已经创作了这么多分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介绍:每个分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这条线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上面的数叫“分子”。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分母和分子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小结:分母表示出了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出其中的几份。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中画出了更小的分数单位,初步探索了在相同整体中平均分的份数与一份大小的关系。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经历了分数单位产生和累加的过程,感知分数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累加而成。借助几何直观把数与图对应起来,进一步感知分数的符号价值。
五、全课小结,分享收获。
同学们,以前我们知道可以用2、1这样的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分数是“平均分”分出来的,先平均分成几份,再数一数有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一、几分之一数出来的,是几分之一的累加,原来数都是数出来的!原来比1小的数量也可以用数来表示。
【思考在延伸】
本节课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包含了分数的两方面意义:一是量的意义,另一个是率的意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数量符号的扩充。应该让学生理解分数与自然数具有相同意义,也就是表示一种量,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应该量在前率在后,两个符号意义谁前谁后?如何做到统一或齐头并进?
三年级学生虽然抽象思维的水平有所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利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通过适当的操作活动,利用几何直观,建立对分数这一符号清晰、准确的认识。期间也利用了大量的学生创作的素材去对比、分析,构建对二分之一的理解。接着利用学作品和教材中的素材,对比大小、形状不同的涂色图形,这样为抽象概括提供支撑,有助于学生对二分之一的符号本质的提取。但从设计整体上来看这样的设计却更加偏重于率的感知,缺少了对量的丰富。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困惑,起初以量引入,教着教着就变成“率”了。如何让学生以“量”的角度对分数的符号意义有更加丰富的认识?这便是我们对这节课的困惑。